“我不愿穿越到任何一个科幻世界”—作家未末专访
2009年年初,中国南方,广州美术学院的几位学生正着手成立一个创业社团,目标是做一些跨界文创类产品。一名成员给团队起名 “WayMore”,包含”门路通达、策略无限”之意。
但内部成员认为纯英文名字缺乏诗意,满满的铜臭味,便从”WayMore”中延伸出谐音——未末。
10年后的2019年,一篇名为《无人架控》的短篇小说发表在《科幻世界》,其作者署名正是”未末”。
当年的学生创业小组随着当事人的青春岁月结束而宣告解散,各奔前程,而”未末”这个名字则被当年想出它的人用作笔名。
“未来,末日,科幻小说中处在刀尖上的两大主题,蕴含科技的乐观主义和危机意识。我赋予这个名字新含义,算是物尽其用。”未末说道。
未末,科幻作家,教师,平面设计师,奇想宇宙签约作家。获银河奖、未来大师奖、光年奖等。《星际求职者》获得第九届”光年奖”长篇一等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,《无人驾控》获得第31届银河奖最佳新人奖,《孤岛之雨》获得第八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二等奖,《九号公寓》《消失的左手》第九届光年奖微小说二等奖。
作品散见于奇想宇宙、《科幻世界》、《科幻立方》和未来局公众号。
01.
2012年,未末大学毕业,成为了一名高中美术老师,那时的他还未与科幻小说结缘。
直到2015年,朋友推荐他一本科幻小说,硬着头皮看完前几章,多次放下后因为无书可看再次拾起,直到一发不可收拾,成为他打开新世界的门钥匙。
那部科幻小说,正是《三体》。
和很多科幻迷一样,刘慈欣的《三体》带给未末的极致震撼超越文字本身。至今,提到”最喜欢的科幻小说”与”最佳科幻作家”时,未末依然将《三体》与大刘放在第一梯队。
《三体》在未末心中埋下了一颗创作的种子,却迟迟未见发芽。
“从入手《三体》到开笔写作,时隔2年,那时一心投入科普推广,而非科幻创作,算是曲线救国,现在想来也是蓄能的蛰伏期。”
02.
事实上,美术专业出身的未末更感兴趣的领域是视觉,而非文字。
受《三体》启发后,他开设的科普公众号”秒懂软知识”。
一方面利用图片讲解晦深的理论,从量子力学到霍金时空观,一方面也结合高中生的兴趣点开展学科知识新编,略有成效。这或许是他正式踏入科幻之路前的小试身手。
随着科普知识的积淀,那个自由生长且酝酿已久的念头,终于激发出了写作冲动。
2017年,未末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。
“第一篇小说围绕‘不带电黑洞’和‘超空间’展开,研究了不少这方面的技术细节,却疏于应对故事情节,纯粹的设定密集型和学术报告型小说。我把心爱至宝投给《科幻世界》,可想而知,收获退稿。”提到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时,未末说到。
那之后,未末创作了另外两篇科幻小说,接连投稿失败。不过,连续的三投失利并没有浇灭他的写作欲望。在天马行空的设定上做出让步后,他投入第四篇小说的创作,保守地使用了人工智能主题。
投稿过后,心中早就忘了这件事的未末,偶然接到电话。对方自称是《科幻世界》编辑。
而他的第一反应是:对方是骗子。
因为经历了连续三投不中的”洗礼”后,他对这篇也不抱太大希望,同时因前期”辗转迁徙”式的投稿,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也造成过一定困扰。
不过,在于对方沟通了一段时间后——确认过眼神,这次遇上了真“伯乐”。
03.
自第一篇小说正式发表在《科幻世界》,未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崛起的速度相当惊人。
首篇小说发表后的几年,他成为科幻圈各大奖项的常客——银河奖,光年奖、未来大师奖、晨星奖等等皆有其身影。
短短几年间,未末便成长为近年最值得关注的新锐科幻作家。
作为高中美术老师,未末工作时间非常稳定。这让他能更合理地将时间分配给写作。
据他估算,在开始写作的几年间,创作、发表与未发表的作品加在一起有170万字,光是键盘都已经敲坏了好几个。
未末的创作主题涉猎广泛,行文风格多变,会依据具体故事的需要而相应调整。而他的个人特色集中体现为对世界观和新奇场景的构建上。对画面的重视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有很强的代入感。
“科幻小说的设定就像运动的初始速度,而故事的逐层递升是加速度;人物的作用是增加变轨的不可控因素,让笔直的设定目标跌宕起伏;至于最终揭露的主题,则是这次文学航行的目标行星。
“我创造的角色都要与设定和环境保持默契。从相对完整的世界观,到大场景,再到故事发生的小场景,把人物契入坚实的故事迷宫,从而做到设定、环境、人物与故事的并线合一。仿佛是来自创作大全景绘画时。磨炼的构图基本功。”
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《敦煌笔记》,便很能体现未末的这一创作特点。
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民国时代的敦煌。在美术出身的未末笔下,敦煌壁画浑厚绚烂,历史、当下和未来交织于莫高窟。
用未末自己的话说,这是他“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之一”(点击文末小程序即可阅读)。
04.
平日在学校,很多同学并不知道未末老师的“第二身份”,当了解到某些学生也是手捧《三体》的科幻迷时,才选择性地透漏这层底色。
写作之余,未末也会思考跳出“科幻小说”的创作框架,思考一些新形式:
“当今处在相对浮躁的时代,科幻作品的影视化是必由之路,音频或许也是不错的发力方向。通过简短音频或短视频,也可以承载高浓度的设定和故事。我最近在研究某些短视频平台的叙事逻辑,如果有朝一日实在写不动了,转行试试科幻脱口秀也未尝不可,毕竟上一阶段我还在运营科普公众号。”
采访中,当问及“坚持写作最大的动力”时,未末坚定地抛出“稿费”二字。至于为什么答案如此务实,未末说道:
“稿费所衡量的并非付出本身,更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。当时间证明出一部好作品,它的社会价值才是创作者最应斩获的勋章。至于到手的实惠、沿途的奖项都是过眼烟云。这也是大批写作者投入孤独创作之旅的最终原动力。”
如果你正好是一位初探写作之旅的科幻爱好者,不妨了解一下未末分享的创作经验:
“创作最大的阻碍是缺乏自信,动笔前默念成功学格言,退稿后自行施加遗忘咒,抡起笔杆血战到底。剩下的灵感、天分、技巧、运气都会因为作家无休止的与文字抗争,而变得次要。
“与常识相反,获得越大成功的人,越容易对此后的创作失去信心。鼓励新人创作的因素中,自信是救命良药,也是你们现阶段最宝贵的财富。
“我建立信心的方法行之有效,每当写作遇阻时,排除作品本身的问题后,可以断定是信心缺失。此时,去读点与你文风类似的小说,不为借鉴方法,只为在流畅顺滑的文字中找回自信,如毕加索在自画像上所题的那句‘我就是王’,你也是文字世界里的主宰。一旦开始,直奔目标!”
众所众知,写作是一门苦差。希望来自未末的一些经验,能帮到同样跃跃欲试或已然拿起笔的你。
在采访的最后,我们聊到一个有趣的问题——如果你想穿越到某个科幻小说里的世界,你会选择哪一个?
未末的回答是:
“穿越是对当下的否认,人活在世间的任何一隅,都不是究竟归宿,也都会迎来感官疲惫。科幻作品的目的就在于拓宽这种体验的文字边界。末日的人性炼狱、技术的恐怖主、太空未知秘境、超越认知的绝对虚空。这些体验应该被小说传承和延展,但人生却应平平淡淡、自由自在。正所谓,越是充满幻想之人,越要谨慎于让幻想成为现实。所以文学艺术才会成为这种矛盾唯一宣泄的途径。”
说实话,这个答案多少有些出乎意料。不过仔细想来,从这个回答中,我们也许能够一窥科幻作品为何具有长久迷人的魅力——
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将归于平淡,而科幻能将思想从柴米油盐、两室一厅中拉向星辰大海。
即便仅仅只有一瞬间”飞起”,那浪漫与想象都值得每个热爱科幻的人终身追逐。
奇想宇宙小程序现在已经上线
这是专属科幻爱好者的阅读小程序
在这里你能免费看到
刘慈欣科幻小说精选
历年银河奖作品精选
“未来局”科幻小说精选
未末等新锐中国科幻作家力作
扫描下方小程序码,即可免费阅读
▼
投稿【奇想】
投稿邮箱:sfidea@col.com
形式:问题+答案(具体请参考往期内容)
往期【奇想】
关于【奇想宇宙】: